当商业升到满级 #1430
一)淮海路
很久很久以前,全中国只有上海还有供销社。
当时,因为“割资本主义尾巴”,全国所有的物资,实行统一调配。货币形同废纸。
全中国唯一还存在“零售业”的,是上海。
上海太大,太重要。还是财赋重地。贸易留了一条小口子。
所以外地的同胞要买衬衫,肥皂,热水瓶,都要跑到上海来。
大包小包,满满采购再拎回去。
南京路上,有民国时期传下来的“四大百货”。石材殿堂式建筑,每一幢都耗资数百万两银元。[1]
从商厦的角度,上海远远领先全国。再没有这么气派的“已建成”区域。
好了,后来改革开放了。
1979年,深圳特区冒出来了,地王大厦冒出来了,“三天一层楼”成为深圳的地标。
全国各地,沿海城市,省会开发区,都发展起来了。
大约在1984年的时候,又发生了一件印象深刻的大事。
小半个上海都被轰动了。
“永安百货”装空调了。
金茂大厦,始建于1999年。
SWFC,始建于2008年。
上海中心,始建于2017年。
可是上海中心的“生活理念”,几乎和前二幢楼一模一样的。
仅仅是多了几家餐厅,写字楼。
没有任何本质性的改变。
我也想啊。
你告诉我怎么做。
而今时今日,Shopping Mall简直和钢铁厂一样,成了一种烂大街的科技树。
根本不是“大炼钢铁”,死拼钢产量的年代。
而是要多少有多少。随便哪个新城Mall拔地而起的年代。
“升级”停止,最终将会使得整个城市扁平化。
地段扁平化。
溢价扁平化。
宏观趋势,无可阻挡。